音频丨文化楚雄——张海平《闲踏青山》

日期:2022-04-26来源:转载点击:547 字号: 手机:

扫描微阅读

https://manager.ynggwhy.cn/file/group3/M00/0D/52/rNwBNmJmRt-ECyHgAAAAAJ39wBk960.jpg

 

《闲踏青山》

作者:张海平  演播:张凯

 

梁实秋说,退休的好处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到今年十月,我退休十年整,十年间,把梁实秋这句话,体会得如同自己的心语一般。

十年来,读书写作之余,最爱做的事就是闲踏故乡的青山。

故乡楚雄,山不甚高,却也四季长青,水不甚深,却也四时长流,江山不算壮丽,却优美如画。如此山水,培育出的人民,钻营者少,闲雅者多。

我的居所地处古鹿城之东,是南山延伸出的一个小岗峦,叫东山,也叫虎山、猫猫山,山上草木青葱,其中一株百年古木,不知是何树种,粗壮的树干,两个成年人不能合抱,高十余丈,枝叶繁茂,形如华盖,是城里存留至今最古老最高大的一株树。一年四季,我喜欢从窗口眺望,深为它那沉静安详的神态打动。我也不时穿过野草间的小径,到它下面,抚摸树身,仰望虬枝和阔叶,在馨香和浓阴下静坐吸烟。每当那时,我常会猜想百年前这株树旁人们的生活情景。因为我知道这里从前是谢家祠堂,而谢家的一位女子正是我的曾祖母,她的坟墓如今还静卧在我们张家湾的坟山上,碑文出自家乡当时一位名家之手。

从东山西南而上,原可直达南山,但二十余年前辟了雁塔路,道路是笔直方便了,却截断了山脉,使东山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岛。我常想,如果我们小城的改造家能像香港的城建家那样懂点风水学,也许就会叫雁塔路从东山下绕行,从而保持了南山的完整。

南山对古鹿城而言,像一道屏风,花树之间,曾先后建有军仓、武侯祠、金粟庵、书院等等,而其中最优美且留存至今的唯有雁塔。雁塔之用,自然是为了装点江山,但它的深意是“雁塔题名”,换言之就是读书人已然通过科举而即将进入仕途。这个深意,你只要站在塔下,向东北方的城中一望,找到金黄琉璃瓦顶的建筑,而旁边正好有人告诉你那是文庙,于是你就能明白,原来,南山是孔庙的文案,所以又叫文案山。

孔庙与其文案上的雁塔之间,原来可以视线直达,近年却在庙外建了座西式楼房,阻断了视线,这使鹿城人心中不安。有位教育局长惊呼:如此一来,有碍高考录取,于是极力主张拆除那幢建筑。而我去年听一位市政协的官员说,政府修复孔庙的计划正在进行中,而拆除那幢楼房是题中应有之义。这使我和我的家乡人很欣慰。

南山在明清两代是孔庙的文案,但在元代却叫金矿山,采过金矿。金矿山下街市繁华,有一个传说曾经在鹿城家喻户晓。那传说叫做“卖鸡不卖嗉,卖鸭不卖肫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说金矿山下的居民,所养的鸡鸭,因为可能吃到金粒,存留在鸡嗉子里或鸭肫里,所以卖了鸡鸭,还要索回嗉肫。这算是家乡一个有趣的典故。

金矿山在元代开采过的矿洞,到了明初,因为新建的砖城墙建到南山,所以不再开采。不再开采的矿洞流出青泉。那青泉很壮观又神奇——能应月而潮,也就是每当月亮升起,它就涨潮,潮头有数丈之高,而在一些较为平静的水面,长出莲荷,于是鹿城人称之为“莲池夜月”,列为郡城八景之一。

从“莲池夜月”,我们能体会古鹿城人很能审美,但鹿城人除审美外还尤其注重景物的灵性。不是么,郡中一位叫做陶濂的书生,认为这景色不凡,就在水旁建间庐舍,居其中读书数年,果然中了弘治乙卯科解元。如此一来,官民无不以为这里风水好,于是过了二十九年,在这“莲池夜月”之区建起龙泉书院。并且,这书院旁边的清泉,又引到文庙的泮池,长年不断。你看,南山之水,婉转流经书院,再流到文庙,不是一脉相通了么。古人建城,真是得自然之妙,叫我们后人不能不感佩。

南山在古鹿城中看起来像一面屏风,但上了南山一看,才知是一片台地,方圆十几里,习称万家坝。万家坝台地上,果然星星点点有几个坝塘,其中最大一个叫陈家漕子,像个巨人踏出的足印,原有百十亩水面,几十年前被村民拦腰筑了道堤,一半成了田地。如今剩下的一半,夏雨之后,波光潋滟,岸柳成阴,我到那里,想起“今霄酒醒何处?杨柳岸晓风残月”的佳句,会心一笑。

陈家漕子,既是坝名也是村名。村中一个叫陈士顺的男孩,在清朝雍正初年当了万岁爷的“掌宫太监”,接了圣旨,回乡在西山建了座庙叫西灵宫。西灵宫里供奉的女神,原是南诏时期“裸黑”族人中一位“节烈”的女子,后来成了鹿城人的守护神,能劫百病、送子、消灾免难。她为雍正皇后治好眼病,所以被敕封为“西灵圣母”。陈士顺的事迹,在正史野史里都找不到,甚至我没能在清史里查找到“掌宫太监”这个职务名称,但是陈士顺其人其事清楚载于宣统《楚雄县志述辑》,且老鹿城人也无人不晓,甚至迎拜西灵圣母成了楚雄从官方到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,至今不衰。

我常从东山到陈家漕子,看燕飞荷摇,心想,此地一个野凫成群之池,居然飞出只凤凰,影响了家乡的文化,可惜无人到村里采访,问一问陈士顺的家族是否尚存。而我的祖母,姓陈,据说祖上就是这个村的。

如今,鹿城扩大,陈家漕子的村民已然“农转非”,据说那一池水面将划拨给师院管理。我想,师院是楚雄人文汇粹之区,那池碧水是台地上的明珠,他们当会爱惜吧。

我常想:天下名山何其多,一山有一山的形色韵味,能亲身领略,自然不错,然而如今的旅游景点,人工气浓,自然气少,大队人马,驰骋于山水楼阁之间,却飘浮于神气韵味之外,徒然润眼,不能润心。然而我单人独往,踏入家乡的青山,一步一个脚印,一移一个景致,小则草木虫鱼,大则山形水态,嗅则花香,闻则鸟语,卧则松针温暖,望则白云卷舒,见古迹则思接千载,揽今物则神驰寰中,无流行歌曲乱耳,无满道汽油刺鼻,友松柏,漱泉池,过小桥,沐清风,一如苏东坡所谓“江上之清风,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为声,目遇之成色,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”。这山中风物,虽然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厚礼,但只有用心去体会,才知其中无穷的美妙,而要能体会,较好的方式就是闲踏,那说的就是心境了。

原载《楚雄文艺》2011年春之卷

https://manager.ynggwhy.cn/file/group4/M00/0D/60/rNwBK2JmRt-ENenzAAAAANu5rI0269.jpg

作者简介

张海平,男,汉族,中共党员。1950年生于楚雄鹿城,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。30年工龄中教书居其半。在职及退休后编纂、断注地方史志。亦有诗文若干。

来源:云听楚雄

名称:电话:
共0条评论

已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