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照斜初彻,浮云薄未归
江虹明远饮,峡雨落馀飞
今日秋分
这天昼夜均而寒暑平
此后夜渐长而昼渐短
秋季是丰收时节,稻香谷丰
人间处处秋收忙
今天的
“遇见楚雄”系列报道之
“文物楚雄”
邀你鉴赏 新石器时代石磨盘
追溯遥远的历史
共同品味远古的审美情趣

文物赏析
新石器时代石磨盘
石磨盘长34厘米,宽32厘米,厚10厘米;石杵长24.5厘米。
1983年云南省永仁县菜园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。
粮食加工工具。砂石质,包括石磨盘、石磨棒。石磨盘用整块石料加工而成,近似扁圆形,表面遗留有明显的磨蚀凹槽。与石磨盘配套使用的石磨棒近似圆柱体,通体均有磨面。石磨盘及石磨棒均断裂,有粘合痕迹。该文物是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,距今3200年左右。

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。迄今为止,楚雄州10县(市)共发现了20余处新石器文化遗存,均属新石器时代晚期,距今约3000至4000年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遗址和永仁菜园子遗址。考古资料表明,这时的人们住着圆形或方形房子,种植粳稻,制造陶器,磨制石器和骨器,饲养家禽家畜,并且会制造具有一定审美情趣的饰物和装饰品,崇拜万物有灵,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。

石磨盘是中国史前时期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石制品组合,已知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。新石器时代,我国发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较为普遍,北起东北地区,南到云南、广西,西到新疆,东至山东等地都有分布。目前已发现的石磨盘有多种形态,以近长椭圆形和近方形居多,裴李岗文化诸多遗址中还发现了带精致柱状四足类型的石磨盘。石磨棒则基本都为长条形,主要的区别在于横截面有的呈近圆形或椭圆形,还有的略呈方形,边棱较为明显。石磨盘是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,使用时将谷物摊开在石磨盘上,用石磨棒在上面反复滚动,采用碾压的方法,去除谷类的皮壳,或者通过碾压使粮食研磨成面粉状。另外,也可用于磨制石器、骨器,偶尔也用于研磨颜料,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多用途的生产、生活器具。

秋分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,秋季第4个节气,于每年9月22至24日交节。我国古籍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,昼夜相等。此后白天渐短,夜晚渐长。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,二候蛰虫坯户,三候水始涸。”意思是:秋分后天气逐渐变冷,阴气逐渐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;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,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;雨水逐渐减少,天气干燥,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慢慢变少,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。宋代文学家谢逸《点绛唇·金气秋分》词云:“金气秋分,风清露冷秋期半。凉蟾光满,桂子飘香远。素练宽衣,仙仗明飞观。霓裳乱,银桥人散。吹彻昭华管。”

秋分时节正是丹桂飘香、五谷丰登的收获季节。俗话说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”,丰收节和农事传统密切相关。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基于这几点考虑:从节气上看,春种秋收、春华秋实,秋分时节硕果累累,最能体现丰收。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昼夜平分,秋高气爽,既是秋收、秋耕、秋种的重要时节,也是稻谷飘香、蟹肥菊黄、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。
来源丨楚雄发布